科技是強盛之基,創新是進步之魂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國有企業必須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。培育核心競爭力,關鍵靠創新。”“國有企業要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。”
創新是鞍鋼的優良傳統。當前,鞍鋼集團正處于轉型升級、振興發展的關鍵階段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創新力量。
謀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,完善科研設計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各項舉措,打通科技創新轉化經濟效益的通道……5年來,鞍鋼集團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,效果顯著。
抓頂層設計 釋放創新活力
5年來,鞍鋼集團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抓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。2013年,鞍鋼集團首次黨代會提出重點抓好四個建設中明確提出要建設“創新鞍鋼”。2016年,鞍鋼集團“十三五”戰略規劃中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鋼鐵集團。同時,鞍鋼集團將創新列為四項重點工作之一,予以全力推進。
“把握科技創新方向,持續完善創新體系,不斷優化創新要素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”鞍鋼集團公司董事長、黨委書記唐復平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和工作思路。
5年來,鞍鋼集團出臺多項政策文件,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,持續為科技創新注入活力。
整合資源、明確定位,優化組織架構,提供政策保障。先后組建了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、鞍鋼集團釩鈦(鋼鐵)研究院、鞍鋼集團礦業設計研究院,加強鞍鋼集團未來鋼鐵研究院建設,形成了鋼鐵產業、釩鈦資源、采選礦技術以及先進鋼鐵技術創新研發體系。2016年,鞍鋼集團出臺《關于完善科研設計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指導意見》,圍繞開拓“內、外”兩個市場,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,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突破。
《技術創新效益評價指導意見》《研發崗位等級序列指導意見》……鞍鋼集團高密度、系統化實施了一系列科技管理配套制度、人才激勵政策,全方位地豐富和改善技術創新的氣候和土壤。
在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動下,各科研院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。“五大院”發揮高端引領作用,科研合同明顯增加,技術貿易收入穩步提高;科研人員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,科技研發呈現良好發展態勢。今年上半年,實現“三新”科技創效18.98億元。
科技創新,關鍵在人。鞍鋼集團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,積極打造技術領軍人才階梯團隊。截至目前,鞍鋼集團共評聘研發序列400余人次,對2016年符合獎勵條件的15人實施了中長期獎勵,其中,研發崗位等級序列9人、高技能人才等級序列6人。開展高端人才選拔推薦工作,注重從科研一線選拔和推薦人才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共有59人次躋身國家、省領軍人才、專家等行列。李超、于淑娟先后獲評“當代發明家”榮譽稱號。
推進科技創新,離不開持續的科技投入。鞍鋼集團對科技投入進行總體計劃,以科技項目、重點實驗室、中試線建設為研發投入重點,建立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鞍鋼集團年度科技投入總量占主業銷售收入比重始終保持在4%以上。鞍鋼集團目前擁有16家研發機構,是國內唯一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鋼鐵企業,研發能力位居國內鋼鐵行業前列。
從細化配套政策措施到具體任務的部署,鞍鋼集團深化創新科技體制改革,集聚技術、資金、信息、人才等創新要素,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,觸發了科技成果轉化的“核裂變”,創新熱潮在持續涌動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鞍鋼集團“大型鐵礦山露天井下協同開采及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”等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今年,鞍鋼集團獲得“十三五”重點專項項目(課題)15項。
爭做“排頭兵” 厚植競爭優勢
開發出新一代高耐磨PG5鋼軌和貝氏體鋼軌,在國內率先生產時速250公里、300公里、350公里等全系列高速鐵路鋼軌,助推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。完成我國未來更大軸重重載鐵路的產品和技術儲備;自主研發的轉向架高端用鋼成功應用于中國標準動車組,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。
獨家供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電項目,打破高端核電用鋼一直由國外壟斷的格局,鞍鋼集團典型核電用鋼生產技術和產品達世界領先水平。
國內首家研發出最大厚度90mm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鋼,供貨我國最大集裝箱船,實現國產化應用。鞍鋼船板助力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的極地破冰船建造,多項核心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高端橋梁鋼應用于世界最長跨海大橋——港珠澳大橋、世界最大公鐵兩用斜拉橋——滬通長江大橋、美國阿拉斯加塔納納西河橋、孟加拉帕德瑪大橋等國內外重大橋梁工程中,奠定了我國橋梁鋼的國際領先地位。
新型號鈦合金精密鑄件研制成功,實現無超差獨家供貨。新型鈦鋁高溫合金件及鈦合金件研制通過關鍵考核實驗。
…………
在鐵路、核電、汽車、橋梁、海工、軍工等領域,總能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——鞍鋼。“高、精、尖”已成為鞍鋼產品的代名詞。
唯創新者強,唯創新者勝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,“重點突破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。”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。鞍鋼集團不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徘徊,堅決走高端化的發展路線,多項戰略產品開發實現引領。
5年來,鞍鋼集團堅定高端產品品牌引領目標,持續優化品種結構,走差異化、特色化、專業化精品路線,提高品種創效水平和市場競爭力。如今,鞍鋼集團可生產3000個牌號、60000多個規格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的鋼鐵、釩鈦精品,廣泛應用于建筑、工程、橋梁、造船、鐵路、汽車、機械、家電、集裝箱、石油石化、航空航天等數十個行業。
科技創新不僅推進了鋼鐵產品提檔升級,還加速了生產工藝競進提質。5年來,鞍鋼集團不斷加強科學探索和技術攻關,重點突破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,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。
自主研發、設計和建設國內外首創特大型高爐噴吹焦爐煤氣系統、風力發電、光伏發電等三大示范工程,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,降低噸鋼綜合能耗。
建成我國首套中厚板和熱軋帶鋼超快速冷卻生產線,研發節約型高性能中厚板超快速冷卻控制技術,實現鋼種強度提高100兆帕,合金元素用量降低20%以上,經濟社會效益顯著。
研發含鐵塵泥高效再資源化利用新技術,實現含鐵物料的短流程、低能耗、小循環高效回收利用,形成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。
…………
一批核心技術開發實現突破,并加快成果轉化。目前,鞍鋼集團有效發明專利平均增速達30%,有效發明專利占總量比率逐年提升,2016年達39%;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沿線各國和產品輸出國進行專利布局,擁有有效國際專利38項。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12項。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8項,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155項。
為將科技降本增效發揮到極致,鞍鋼集團在對全工序對標分析的基礎上,圍繞系統性工序降本開展工作,開發出“鞍鋼集團提質增效決策支持系統”,分析工序降本關鍵環節,為降本增效提供技術支撐。鞍鋼礦業鞍千公司通過分穿分爆、精準爆破、強化礦中挑巖提高礦石質量,原礦品位比計劃提高20%,增加精礦產量10余萬噸,增效2800余萬元。“五品聯動”礦冶工程理論體系獲2014年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。
鞍鋼集團認真履行社會責任,把綠色低碳、環境保護的觀念融入科研、生產全過程,推進綠色制造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應用,依托技術進步實現節能減排。鞍鋼集團高爐熱風爐綜合節能集成技術、開發熱風爐操作制度優化技術、熱風爐節能涂料集成應用技術等5項技術,達到了提高熱風風溫及品質、降低煤氣單耗的目的,在冶金行業探索出一條使用低熱值煤氣實現高風溫的有效途徑。
如何加快推進信息化創新發展,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,是企業創新發展的課題。5年來,鞍鋼集團以創新為抓手,重點推動管理信息化,通過開展人力資源、財務管理、采購管理、投資管理、資產管理等信息系統建設,實現全集團范圍內“人、財、物”等核心要素資源的規范管理及統一管控。通過推動智慧礦山等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建設,鞍鋼集團將企業生產、管理與運營相貫通,推進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敏捷制造目標實現。
聚焦新發展 創新之花“遍地”
5年來,鞍鋼集團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,依靠創新驅動發展,讓創新力量充分涌流、創新實踐充分開展。
科技創新指數是反映企業創新能力和效率的評價指標。鞍鋼集團創建科技創新指數,覆蓋企業研發、創新管理、技術貿易、科技成果等10個維度,持續監測集團、子企業和研發機構科技創新發展狀況,評價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動態。
鞍鋼集團積極推進EVI管理升級,加速產品功能升級與市場拓展。核電用鋼、鐵路耐候用鋼、冷鐓鋼等11個EVI小組,通過與專業設計院或用戶設計單位積極合作,主動參與用戶的產品設計過程,將鞍鋼集團的產品固化到設計方案中。
鞍鋼集團積極利用外腦,與高校院所、科研機構和下游客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建立聯合實驗室或戰略聯盟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建設“航空航天金屬材料聯合實驗室”,與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共同成立“汽車金屬材料聯合實驗室”,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、西南交通大學共同成立“軌道交通金屬材料聯合實驗室”。
為加快企業創新發展,鞍鋼集團研發手段建設不斷升級,建成“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”“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”,加入“耐蝕鋼聯盟”“海工鋼聯盟”“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”,充分發揮科研院所、上下游產業協同創新效應。
創新讓鞍鋼集團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轉型和“互聯網+”有機融合的新路。攀鋼積微物聯秉承“平臺、服務、跨界、產融、生態”的發展理念,打造“達海產業園”“積微電商”兩大線下線上品牌,率先在西部區域發展線下線上相結合的“綜合物流+電商平臺+金融服務”三網融合的CⅢ生態圈。鞍鋼集團電商實施“互聯網+服務”戰略,發揮自身優勢,先后推出“單卷競價”“打包延時競價”等多種銷售模式,構建起電子出庫單自助服務系統和云倉儲系統,提高物流管理效率,增強鞍鋼集團產品市場競爭力。
為釋放職工創新創造的無窮能量,鞍鋼集團大力弘揚創新文化,激發一線職工的創新熱情,搭建全員創新創效活動平臺,廣泛開展技術革新、技術攻關,推進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,通過創新工作室、創新小組、創新示范崗等各種有效形式,拓展職工創新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。
目前,創新已成為鞍鋼集團核心價值理念,形成了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生動局面。廣大職工繼承和弘揚“鞍鋼憲法”精神,以李超、林學斌、于淑娟等創新典型的先進人物為榜樣,積極投身到“黨員領航登高工程”、“百崗千法創效、萬人競技登高”、實名制“網絡問企”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,建成廠級以上職工創新工作室172個,命名推廣先進操作法1689項,組織員工參加國內發明展,獲金獎55項、銀獎67項。2016年9月,4名鞍鋼職工在第八屆冶金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加冕。
東風夜放花千樹,明朝春色倍還人。在鞍鋼,創新驅動的“路線圖”已經繪就,科技“引擎”已經全速發動,必將推動企業迎來一個更加美麗的“春天”。